新闻标题: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导航>新闻详细
我国SARS研究获系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07/6/9
-------------------------------------------------------------------------------------------
    据中国医药报北京讯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贺福初院士实验室在SARS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和新刊物《蛋白质组学》、《感染性疾病杂志》以及近日出版的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
    SARS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2003年曾经给世界尤其是我国的人民健康,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阐明SARS的发病机制是各国科学家共同面临的重要科学命题,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从基因组、蛋白质组两个方面对SARS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中,他们注意到同一人群的不同个体对SARS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从2003年即开始研究人群中个体的基因多态性与SARS发生风险的相互关系。他们首先聚焦于甘露糖结合凝聚素基因MBL。MBL是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分,可选择性结合表面富含甘露寡糖的病原微生物,活化补体系统,从而在人体的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中,他们对来自我国北方的352例SARS患者和392例对照着的MBL基因4个多态性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第54位密码子的野生型相比,携带54位密码子变异体的个体发生SARS病毒感染的风险约增加1.7倍,并且,这一多态位点可解释约20%的SARS病毒感染风险,研究结果发表于国家核心刊物《感染性疾病杂志》。此结论得到香港大学一研究小组的基于香港SARS患者所作研究的支持。此后,他们又联合该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务春研究员及武警医学院王世鑫主任医师,对SARS病毒的受体基因CLEC4M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该基因的多态性与SARS病毒感染的风险性无关,否证了先前香港大学另一个研究小组的提出的该基因多态性与SARS发生风险有关的结论。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此否证性结论得到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小组的基于香港SARS患者所作研究的支持。
    同时,他们还与同属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析化学家钱小红教授合作,进行了SARS病原体与患者的蛋白质组组学研究。“非典”暴发之初,他们即与该院传染病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研究员所建的SARS病毒感染细胞为材料,利用高灵敏的生物质谱寻找、鉴定自然状态下SARS病毒的结构蛋白,为其诊断、预防提供理论指导。他们与加拿大同行同期鉴定出SARS病毒三种主要的结构蛋白——S蛋白、N蛋白和M蛋白,并发现在宿主细胞中,S蛋白存在糖激化修饰,N蛋白存在不同的剪接形式。另外还发现,N蛋白是引起SARS病人产生抗体的主要结构性蛋白,并发表于国际核心刊物《蛋白质组学》。继而,他们又通过蛋白质组学手段,研究了SARS发病过程中,患者血浆中蛋白质种类以及量的变化,发现在疾病进展期,炎性反应相关蛋白质群的变化最为明显,从而指出此时SARS患者体内启动了炎症抑制系统,以应对病毒感染。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SARS病发分子机制的理论认识,同时可用于指导SARS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相关论文发表于《蛋白质组学》。   
  
                                                         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吴志军 
                                                         责编:吴若琪 
 
            公司名称:成都兰贝植化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  址:成都市成华区槐树店路40号          邮编:610012
            电话号码:(028)84717088、13882066509     传真:(028)84717088
            网址:http://www.Labooo.com            E-mail:312928818@qq.com
   (备案号:蜀ICP备06011411号)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